报销规则削弱了北京推动该行业发展的努力
由于北京的定价政策破坏了通过资本市场建立本土制药业的努力,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正在努力实现盈利。
中国允许北基因、再鼎医药和荣昌生物等医疗生物科技初创企业提前上市,以推动其行业发展并帮助本土企业开发创新药物。
自 2018 年以来,已有 40 家初创公司根据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特殊上市规则在香港上市。 但根据《金融时报》对公开数据的分析,将近五年后,它们都没有盈利。
虽然生物技术集团需要时间才能盈利并不罕见,但北京对药品定价政策的改革引发了人们对其成功机会的质疑。
在中国,医院以与政府预先商定的价格从公司购买药品,政府报销大部分费用。
在过去五年中,政府扩大了报销计划中的产品数量,以包括更多新的专利药品。 如果没有能力对创新药物收取高价,公司就会发现很难收回研究成本。
1月初的最新一次价格谈判,共新增111个药品报销目录,平均降价60%,与往年相似。
“2018年开始的支付改革影响了医药的收入和利润,”华景证券分析师赵兵表示。
在香港,2022 年生物科技公司的平均估值下降了 30%,超过四分之三的公司股价低于上市价。 新上市的速度也减半,从 2021 年的 9 家减至 2022 年的 5 家。
总部位于深圳的亿峰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派表示,一些“承诺出售 [for] 数十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最终 [bring in] 仅数千万或数亿”,公司发现自己无法支付其庞大的研究费用 和开发成本或支持后续研究。
“去年中国的生物技术[行业]受到重创,”他说。
这些压力导致了整合浪潮。 专注于免疫肿瘤学的和铂医药将其苏州工厂出售给无锡疫苗,并削减了其药物管线。 癌症药物制造商基石药业于 11 月初停止了其苏州工厂的运营,以降低成本。
Zai Lab 的首席运营官 Josh Smiley 表示:“我认为我们收到了更多关于盈利能力的问题,我们所有的同行也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,”该公司在纳斯达克和香港交易所上市,市值超过 80 亿美元。
“今天的新资金要难得多,”史迈利说。 再鼎医药本月表示,对2025年底实现整体盈利能力充满信心。
由于难以不间断地招募患者和进行临床试验,中国的零新冠病毒政策严重限制了全国范围内的人员流动,因此放慢了研发审批流程。
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显示,截至12月中旬,去年国内企业新药获批数量仅为11个,低于2021年的31个产品。
除了初创企业,中国还有一个成熟的制药行业,该行业的收入在 2021 年增长了 19%。但大多数参与者生产的是最初在海外开发的仿制药,而不是自己发明的。
新一代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受益于自 2015 年以来的一系列改革,这些改革承诺加快药品审批流程,同时提高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监管门槛。
但三年后,当局出台了新的定价规则以削减政府医疗保健预算和私人患者费用,令投资者失望。
“我认为市场可能已经向我们表明,你可能需要对商业前景更加谨慎,”贝恩的助理合伙人 Jordan Liu 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