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在盐碱地种植油菜籽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,提高了粮食自给率并减少了对进口的依赖。 虽然这一突破很有希望,但专家认为,在广泛采用该技术之前,还需要克服一些挑战。
据《中国科学报》报道,在中国东部江苏省沿海城市东台市的 200 亩(13.3 公顷,32.8 英亩)盐碱地上试验了新的耐盐物种和技术。
据该报告称,盐渍土油菜籽产量创下新纪录,每亩收成 323.87 公斤(714 磅),比平均单产高出 59.5%。 油菜亩产油163.17公斤,增长82.7%。
该报告强调,在中国,约有 1.85 亿亩盐碱地可用于作物种植,这为解决供应安全问题提供了机会,因为该国严重依赖进口植物油,其中 70% 来自海外。 油菜作为中国的主要产油作物,以其卓越的耐盐能力而著称。
这一发展反映了北京为实现自给自足所做的持续努力,预计将对全球主要农业出口国产生重大影响。 政府数据显示,去年中国菜籽油进口量下降了50.7%,总量为106万吨。 俄罗斯成为最大的供应国,约占进口总量的一半,其次是加拿大,占五分之一。
5 月中旬,习近平主席视察了北部省份河北省的盐碱地,强调了有效利用这些盐碱地以加强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。 习近平一贯强调中国人民需要牢牢控制自己的粮食供应,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。
中国具有适宜油菜生长气候条件的五个地区是东北、西北、沿海、黄河中上游和华北平原。 这些地区在盐碱条件下非常适合种植油菜。
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副教授李青在 MDPI 11 月出版的学术期刊中强调,油菜籽在中国有着丰富的种植历史。 他强调,菜籽油是全球公认的三大食用油之一,在中国食用油市场占有重要地位。
李清进一步强调,提高油菜种植乃至整个油菜产业的生产力和效益,对于维护我国食用油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。 这一战略措施将加强菜籽油自给自足的重要性,并有助于实现国家的总体粮食安全目标。
萨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名誉副教授詹姆斯·基利表示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中国一直投入大量资源开发耐盐碱作物。 因此,田间研究的最新进展,例如盐碱地油菜籽生产的突破,符合预期。
James Keeley 指出,虽然中国在大豆等食用油生产中依赖国际市场,但要在多个省份广泛采用实地研究成果,还需要经历几个阶段。 他强调,考虑到消费者的偏好,国产菜籽油的价格需要与进口豆油相比具有竞争力。
中国科学家在前一年宣布,他们已经成功开发出一种耐盐大豆品种,这可能会减少中国对从巴西等国家进口的依赖,因为巴西的大豆生产导致森林砍伐。 关于油菜籽生产目前的进展,基利指出,其他作物是否也能取得类似进展仍不确定。 然而,他强调了通过广泛的杂交育种来确定特定基因和机制的可能性,这些基因和机制可以调节对盐度和碱度的耐受性。